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苦难的青春岁月 执著的人生信念——再读竹林《(3)

来源:青春岁月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7-0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从《生活的路》的谭娟娟到《女性——人》的陈莲莲,虽历经十年,女性尤其少女的心灵轨迹和命运际遇一直是竹林关注的焦点,她笔下的女性真诚、善良、明

从《生活的路》的谭娟娟到《女性——人》的陈莲莲,虽历经十年,女性尤其少女的心灵轨迹和命运际遇一直是竹林关注的焦点,她笔下的女性真诚、善良、明净剔透、未阅人事,她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生活的执著,对命运的抗争呈现出大致相同的性格特质,但这种题材和人物形象的折返绝不是简单的重复,如果说《生活的路》是直接描写和反映上山下乡知青遭遇的真实篇章,那么《呜咽的澜沧江》则是作家用历史的哲学的目光去分析和批判这场运动的本质。小说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群来自北京和上海等地的知青(龚献、孙耀庭、何事隐、李凯元),在“极左”思潮的驱使下,来到中国西南边陲西双版纳,在那里建立农场种植橡胶,并以军队编制进行组织管理,接受思想改造。作品站在历史的高度,全方位、立体地展现了一代知青在人生价值的追求中,从盲从狂热到失落迷惘;从彷徨痛苦到反思追求的蜕变过程,反映了从上山下乡到“文化大革命”,直至改革开放这段观念形态激烈变化时期的深刻的历史内涵和真实的社会生活图景。作者思索、探讨并试图解答诸如人的本体、人存在的理由、人间之爱和人的尊严等人类终极性问题,这种对人生、对社会、对民族历史的关切与思考,对一位历经生活磨难而依然痴心不改的作家尤其难能可贵。无怪乎评论家称颂《呜咽的澜沧江》是一部当代中国青年追寻人生价值的壮丽诗篇,是思想上的一座丰碑,是一部难得的精品力作。“而作为一个作家,我对知青问题的认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逐渐深入的。如果说当时我写《生活的路》只是想到要为知青们讲一些真话,让社会了解他们的不幸遭遇和思想苦闷的话,那么,我的第二部知青小说《呜咽的澜沧江》,则已是反映这一代人对那段生活的思考及对人生价值和理想的追寻了。作为文学创作,同一个历史事件和生活,随着时代的前进,作家总可以站在新的高度,对它进行哲学的解析和认知,赋予它新的思想内涵和价值观。”[2]从《生活的路》到《女性——人》《挚爱在人间 》,竹林在艺术上勇于探索并不断成熟,对人物命运的思考由线性思维发展为多向思维,题材的选择依然执著于知青生涯,这段“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的知青岁月已经成为无法抛掷的心灵之痛和创作之源。在《生活的路》中作者将造成主人公惨痛的人生的原因全部归结为当时的政治运动,归结为当权者的淫威和暴行,在《女性——人》中,写的同样是知青、同为女性、同样面对权势与淫威,作者没有简单诠释主人公莲莲令人心碎的命运,作品虽依然执著于知青生活,但较之于《生活的路》思想深度和艺术表现的相对“幼稚和粗糙”[3],《女性——人》的视角高远开阔了许多,作品引发的思索也远远超出知青生活的范围,因为她提出了一个更有意义和价值的问题:在中国社会,女性到底处于怎样的位置?女性应该如何获得幸福?

三、坚守创作理念 体现大爱情怀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作为有志青年的竹林,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和新生活的期盼,随时代的洪流踏上了上山下乡的道路,从繁花似锦的大上海来到了凤阳一个偏远的山村,亲身感应到时代的脉搏,无边的苦愁、无援的孤寂也随之相伴,生活的路和文学之旅由此起步。纵观竹林的创作道路,我们会发现,她的作品总是紧扣时代的脉搏,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与此同时,她的作品一直闪烁着动人的人间挚爱、人情之美,不断叙写人与人的温暖,呼吁人类良知,表现出对自己的文化,对乡村的现实、困境及心灵需求深入的思考与深切的关注了,面对潮起潮落的多元艺术形式,竹林总能按照自己的艺术理想创作,这也形成竹林从容淡定、清新内敛独树一帜的艺术品格。

在三十年的文学创作中,竹林佳作迭出,不断给读者带来惊喜。1998年出版的儿童文学作品《流血的太阳》(《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和《竹林村的孩子们》(《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深受读者好评;2005年初春,她的“新科技探秘小说系列”《今日出门昨夜归》和《灵魂有影子》出版了,评论家对这两部作品评价极高:一致认为具有深刻厚重的思想内涵,开创了青春文学的新的艺术形式,突破了当前青春文学的轻薄姿态,展示出阳刚大气,给校园文学注入了一股清新气息,起到开拓性的作用。竹林在文坛上可谓“多面手”。从最初的《生活的路》到人间大爱系列,竹林呕心沥血了四百多万字,这数百万言,没有一部不是在呼唤人类的良知和爱心的。从知青文学写到儿童文学,又写到青春文学,她始终坚持现实主义方向,坚持作家要有社会责任感、作品应该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尚艺术品位影响和引导读者,而不是迎合读者的趣味,大爱精神和人性光芒的成为竹林作品反复吟唱的主题。早在 90年代,文坛夙将萧乾赞扬竹林“既有才华又刻苦勤奋——而且安于寂寞”,《女性——人》竹林借男主人公龚献之口阐释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与认同“真正的人生应该不断地寻求,不断地充实和自我完善;人与人应该相亲相爱,应该为理想而奋斗。”“共产主义就是为了要人回复到人”,作者对于人类的尊严、互信、友爱表现出感人肺腑的饥渴和向往。“现今不少人认为现实主义已经陈旧了,老土了,纷纷学习模仿西方的某些另类的艺术手法,以此为时髦;不少评论者也一致拍掌叫好;但如果热衷于去描写那些脱离现实生活的虚无缥缈的东西,或展览一些鸡毛蒜皮,而没有作者自己的思想和灵魂,我就不知道它们在热闹红火过后还会有多少社会和艺术价值。”[2]

文章来源:《青春岁月》 网址: http://www.qcsyzzs.cn/qikandaodu/2020/0709/361.html



上一篇:挣扎在“边缘”与重建城市家园:王小帅“城市
下一篇:从电影《狗十三》看近年国产青春片的突围

青春岁月投稿 | 青春岁月编辑部| 青春岁月版面费 | 青春岁月论文发表 | 青春岁月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青春岁月》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