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青春岁月》征稿要求[05/28]
- · 《青春岁月》投稿方式[05/28]
- · 《青春岁月》收稿方向[05/28]
- · 《青春岁月》刊物宗旨[05/28]
苦难的青春岁月 执著的人生信念——再读竹林《(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竹林辛勤地在文学园地里耕耘,1973年发表短篇小说《万全店》,但 1979年《生活的路》才真正开启了竹林的文学之路,此后《苦楝树》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竹林辛勤地在文学园地里耕耘,1973年发表短篇小说《万全店》,但 1979年《生活的路》才真正开启了竹林的文学之路,此后《苦楝树》(1985年)、《女巫》(1993年)、《挚爱在人间 》(1994年)、《女性— —人》(台湾版名《呜咽的澜沧江》1995年)——,作者迅速成长。进入新世纪,竹林将目光投向儿童、青少年,创作了一系列“儿童文学”、“青春文学”作品。先后发表七部长篇小说,十部中篇小说,两部短篇小说,共约四百多方字,可谓收获丰硕。她的作品已引起英国,美国、加拿大、日本以及台湾现代文学研究者的关注。虽然竹林笔下也有儿童、青少年的身影,颇有意味的是作者写得最多的却是农村的人物生活(知青、农民),这的确是一段无法绕开也不能回避的岁月。在她的创作中,尽管有发展、有变化,但她恪守的创作原则、审美取向却是始终如一的,那就是真实的揭示,真心的感受,真诚的投入,这也是一个真正艺术家的最根本的品格。
竹林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树立了坚实的现实主义创作思想,她认为,登高固然可以望远,但事实上,唯有堕落在最底的深谷,才能洞察生活的底蕴。为此她放弃城市的优裕生活,心甘情愿地又来到农村,将自己深情的目光和灵动的笔触瞄准了留给她苦痛记忆的乡村和那里的人们。无论是对曾经坎坷的诉说还是江南农村的生态描写,无论是人物命运的展示还是人间真情的书写,作者都力求钩沉出一种富有特色的真实的时代生活氛围。竹林饱尝了生活的磨难,但苦难并没有磨灭她拥抱生活的热情,更没有消损她的责任感和爱心。她没有沉溺于对自身人身磨难含泪带血的泣诉、对惨痛伤口的舔舐,从袒露伤痛到凝神感悟,从埋葬自我到发掘自我其间经历了十年的淬炼。历经生活的艰涩、磨砺之后的竹林,变得深沉而宽厚了,回望曾经的苦难,她多了沉淀和思考。她说:一切荒谬我都可以理解,一切卑下我都可以宽容。开掘生活的美好、感受人间的温暖、实现自身的价值成为竹林走上文坛不变的精神旨求。
“我和我年轻的同志和朋友们,就是在这样的大海里搏斗和前进。我们开始真切地体会到了我们社会制度中优越的和好的东西,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美的成分享受着人生的温暖和希望的阳光;但与此同时,由于‘四害’的肆虐和作祟,我们也经历了只有在这段历史时期才有的思想上的混乱——也是在这样的生活道路上,我们开始学会了爱与恨。”(《生活的路》后记)正是年轻而且抱有对生活的爱,“如果能以自己的笔再现出一代人的失落,以丰盈充实未来更广大的人生,那么生命的极乐意义也会迂回到她身上的”。这份面对人类恒在的忧患困顿痛苦,面对自身人生不顺所流淌出来的哀婉和豁达让人着迷、令人动容;而这种感悟与胸怀无疑让我们向竹林走近了一步。
二、关注女性命运 拷问人生价值
一个城市青年长期居住在农村,坚持创作,把自己的青春献给文学事业,这是说起来做起来都不轻松的事儿。六年的知青时光虽算不上漫长,但竹林不时闪回、徘徊、流连的目光让读者体会到什么叫刻骨铭心、什么是终生难忘。在那大部分作品是叙写自己熟悉的知青生活,熟悉的中国农村。她的这些作品,向人们展现了各种各样(可敬、可爱、可怜、可憎)的人物命运。特别是她透择了女性的命运,作为自已进入生活并观察人生、社会和历史的独特视角,写她们对旧的封建主义传统势力的不屈、对爱情、婚姻及人性的追求和思考,写她们在各自不幸的人生之路上,强烈地呼唤一个充满人类之爱的世界。稍加注意,我们不难发现。竹林走上文坛以来的作品始终围绕女性,在她的作品中有命运悲惨令人痛心的谭娟娟、有与命运抗争、沉浮其中的陈莲莲、敏感倔强的林男(《挚爱在人间》)、也有生活在最底层的农村妇女银宝(《女巫》)——竹林始终以深情的目光关注着她们的成长、命运。如果说《生活的路》最初的轰动与影响仅仅是竹林知青生活的懵懂艺术写照,那么《女性——人》《女巫》的写作则是作者有意识得主动选择,作品的性别特征和写作姿态、对女性自身命运的审视与探究、对女性内心世界细腻丰满的刻画、日渐凸显的女性意识、始终不懈的探索精神,使得这两部作品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独特而重要的女性主义作品。竹林的知青题材和农村题材的作品,能深切感受到一种与同时代作家作品较为一致的悲剧氛围,同时又能感受到透过女知青的眼光与独特视角呈现出的细腻与敏感,感觉到女作家内心的搏击和心灵的震颤。这种悲剧色彩,是作家根植于生活的底层获取的观察体验,是作者血色生命的延展和苦难人生的折射,也是她个人内心世界的独白,更是特殊人生百态的流露,作品因此浸透了悲苦意识。
文章来源:《青春岁月》 网址: http://www.qcsyzzs.cn/qikandaodu/2020/0709/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