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2)

来源:青春岁月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0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阅读如果仅仅是技术层面的理论和实践,于语文教师而言视野难免狭隘。人文、历史、哲学、美学、心理学、时间管理学、思维方式论,都成了我一步步向

阅读如果仅仅是技术层面的理论和实践,于语文教师而言视野难免狭隘。人文、历史、哲学、美学、心理学、时间管理学、思维方式论,都成了我一步步向前推进的阅读主题。这些输入给了我丰沛的知识源泉,有种吐故纳新、由头至尾、从里而外焕然一新之感。这时我才发现之前所谓的“努力”都太轻松了,真正的提升自己需要全力以赴地去做一件事,那些游刃有余只是一种虚假的自我意识,实际上是对自己全力以赴却可能失败告终的结果的恐惧。

有了阅读思考的积累,课堂也逐渐有了底气,写作也变得自然而然,轻松自如。这其中我还积极要求上公开课,要求参与同其他老师一起备课,我想利用一切方式进行打通式学习,在接地气的磨课中促进我的思考。几年下来,我越发感觉到人的思想就是那么有意思,它会越磨越锐利,越磨越深刻。迄今为止我写下的教学论文、随笔已有近25万字。我常常会再回看过去的文字,思考文字背后这一堂堂或满意或沮丧的课堂,然后带着新的思考继续走在教育的路上。我想这种强烈持久的意愿始于人的教育情怀,无关名利,无关他人。我只想让自己的每一年都不一样,让和我相遇的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我的课堂上有喜人的生长。

打磨课堂,阅读积淀,写作反思让我在教育的路上越走越敞亮。我的学校,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全国著名教育家李吉林老师工作了60多年的地方,这里是情境教育的发源地,每年都会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上百批次。在接待中,我给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做过几十场报告,讲述我的成长之路,我的情境教学实践之旅,我们的跨界课堂、跨界学习……

还记得第一次被点名做报告时,心里有忐忑、紧张、慌乱。躲在书房里读书写作是我的长项,给孩子们上课我可以游刃有余,但是做报告要面对那么多的老师,第一次我是质疑自己的能力的。稿子写了改,改了写,PPT也准备了近60张,最后我几乎是对着稿子,点击PPT,完成了整场一个半小时的讲述,以致现在回想起来究竟讲了什么都没有多大的印象了,只记得自己的僵硬,读稿的分享连及格分都打不到。这场报告只是借助我这个人,在传递纸上文字,缺乏讲述的张力和延展力,甚至是可以被人所质疑,这里面究竟有多少是来自真正实践之后的提炼,来自本体的思想。就连坐在台上的那个我,也可以毫不留情地被质疑:你是空洞的、缺乏灵魂的讲述者。

写到这里,再次回忆,我又汗涔涔,满面羞愧了!

这不应该是我,但这就是一个从课堂、写作转场到做报告时最起初的那个青涩的我。

在我打定主意,绝对只上课、写作,而绝不再接受做报告的任务时,我遇到了他——我把他视为人生导师,他就是现代教育专家、原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

我认识他,就是在一场教育报告中。多年前,当我第一次见到舞台上的他,聆听他的报告时,内心持久的震颤仿佛就发生在刚才。他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是的,从他的相貌来看,他算得上是一位老人了。可是细看他,挺拔的身姿,矫健的步伐;听他说,流利的语速,缜密的逻辑性,及超强的记忆,让我在全场两个小时的报告中始终端坐,身体前倾,沉醉一样地聆听。成尚荣先生,以及他的报告,引燃我“内心的宇宙”,颠覆了之前我对“老人” “专家” “教育”等所有固化的看法。他本人及他的言说徐徐向我展开一幅画卷,向我展现了有思想内核的教育报告的全部魅力,聆听他的言说简直就是一场饕餮盛宴。他完全唤醒了另一个我的存在,不仅要在课堂、阅读、写作的教育田野里深耕,也要努力抬起头来,用我的 “教育之声”唤出更多的同行者。

从那一刻起,我不再拒绝任何一场报告的邀约,每一场都是我发声的平台,都会让我找到那个志同道合的人。精心准备稿子,绝不照着稿子读,这是我给自己定的第一个规矩。摆脱了稿子的束缚,就恍若摆脱了心灵的枷锁,在讲述的过程中一切都变得游刃有余,在无数个夜晚阅读的痕迹总会在恰当的时候突然间就蹦出来,它们为我的讲述添加了佐料,氛围轻松了,言说生动了,理论有据了,全场凝神了,我在报告的分享中逐渐收获到更强大的推力,让我阔步向前。

迄今为止我给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做过40多场报告,也去过一些地方带去我的思考,最远到达祖国的贵州。那一次全场150多位老师,用他们的话说是朝圣般的聆听,听我分享带着班级孩子阅读的故事及做法。有很多老师还全程进行了录音,要了微信,现在还会经常性地进行线上沟通。

文章来源:《青春岁月》 网址: http://www.qcsyzzs.cn/qikandaodu/2021/0309/914.html



上一篇:练摊岁月的趣事
下一篇:这里藏着年的岁月

青春岁月投稿 | 青春岁月编辑部| 青春岁月版面费 | 青春岁月论文发表 | 青春岁月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青春岁月》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