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白云山高珠江水长记中山大学校歌校徽的修改和(2)

来源:青春岁月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1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在这一段时间,学校的中层干部,包括仍留在新中山大学工作的原岭南大学师友,也常提及岭南大学的校歌。到1988年,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成立,学院的院

在这一段时间,学校的中层干部,包括仍留在新中山大学工作的原岭南大学师友,也常提及岭南大学的校歌。到1988年,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成立,学院的院歌,用的就是《岭南大学校歌》。这一来,如何创作中山大学的校歌、制定校徽,便逐渐被提到日程上来。

1991年,曾汉民教授接任中山大学校长。为筹备1994年校庆70周年纪念活动,学校领导决定制定中山大学校歌、校徽、校旗,以及研究校训的安置地点。为此,学校在1993年秋天组织了几位了解中山大学的老教授开会,研究如何处理上述几项事宜。

记得那时天气尚暖,有一天,我忽然接到校长办公室的通知,要我上午九时到英东体育馆的贵宾室开会。当时,我还不晓得体育馆还有贵宾室,找了半天,原来它设在体育馆侧小楼的楼上。进门一看,与会者都到了。在座的有刘嵘教授、夏书章教授、何肇发教授、王宗炎教授、李锦全教授、校长办公室黄淑伟主任,加上我一共七人。教授中,除比我大几岁、常被我戏称为“李锦记”的李锦全师兄外,其他几位全是老中山大学的文科老教授,也全是我的老师辈,刘嵘、夏书章两位教授还各给我上过一个学期的课哩!我赶紧坐下,回头一看,原来还有校办副主任张文彪在一旁帮助张罗。

会议由黄淑伟主持,他简略介绍了校长的想法,然后请教授们发表意见。由于有了思想准备,大家也畅所欲言。

关于校训的问题,比较容易解决。有老师说,孙中山所题的校训,语出《礼记》,原句是“博学之,审问之……”几句都有“之”字,有些兄弟院校,便采用《礼记》原句为校训。但我们一致认为,中山先生当时只写了十个字,都不带“之”字,不必更动。大家又决定,现在学校以南校门为正门(不同于岭南大学以北门为正门),因此,校训应安排在怀士堂后面朝着南门方向的地方;校训也应按中山先生手迹复制,只作少许润饰。可是,当交由某书法家摹写时,他却加进自己的一些笔意,这反显不出原来手迹的苍劲。

关于校旗,问题也比较简单。当时,许多兄弟院校的校旗,多是白底红字或黑字。但大家认为,康乐园的绿树草坪,最有特色。于是,大家一致决定以绿色来书写校名。

对校徽的讨论,倒费些斟酌。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各院校师生都是要佩戴校徽的,师生们都以佩戴校徽为荣。当时的校徽也都是长方形的小牌牌,写上校名,简单得很。中山大学学生所用的校徽,白底红字,而教师职工的校徽,则是红底白字,字迹则均用“仿毛体”。记得我在考上大学时,胸前戴上白色的校徽招摇过市,得意得很,生怕路人不知道我是中山大学的学生,觉得他们也似乎带着羡慕的目光瞥看我胸前的小牌牌。等到毕业后留校当助教,换上了红牌牌,又自觉多了几分庄重感。不过到了“文革”时期,知识分子被视为“臭老九”,戴上了校徽反觉低人一等,这时,师生们都没有戴校徽了。等到打倒了“四人帮”,知识分子扬眉吐气,有人又重新佩戴校徽。不过过了一段时间,不知是什么原因,佩戴校徽者越来越少,唯有我们最尊敬的老校长黄焕秋教授,一直把校徽戴在胸前。

在纪念校庆70周年校领导决定制定校徽的时候,采取什么方案呢?与会的老教授展开了讨论,大家都认为校徽应有自己学校的特色:中山大学已经有了七十年的历史,应该重点突出我校悠久的历史传统。经过研究,大家认为校徽以圆形为宜,应把最早校址即老中山大学的发源地“大钟楼”(在今广州市文明路)作为校徽图案的主体部分,至于如何设计、绘图,就委托团委青年美术家姚友毅老师负责。

姚老师很有才华,他在圆形校徽中央部分绘上海棠形花瓣图案,而在花瓣中心画上了“大钟楼”的轮廓,下方有“1924”四字,说明中山大学成立的时间;楼的左右两侧下方,又各有两片绿叶,象征现在的中山大学校园,是在康乐园绿树环抱之中;圆形校徽的内侧,分别以中文、英文写上校名。

记得姚老师在初稿绘成后,到我家征求我的意见。我一看,非常高兴,觉得他很能领会老师们的意图,特别很欣赏他采用海棠花形的图案。因为在广州市,老传统的房屋设计,多采用这海棠式图案的“满洲窗”;从窗口望过去,“中山楼”矗立,很具地方特色。当时,我也提出一些想法,比如,可以减少“大钟楼”下边小门;把两侧的绿叶加宽,叶的底部向楼下长廊的横线靠拢,把“中山楼”图形的垂直线和底部长廊的横线有意识地与两侧的绿叶连接起来,让人感觉到整个图案寄寓着“中山”两字的字形,似乎更具意趣。这些意见,提供给姚老师,请他参考。

文章来源:《青春岁月》 网址: http://www.qcsyzzs.cn/qikandaodu/2021/0613/1116.html



上一篇:春秋献高速青春耀红城
下一篇:克制的回眸站台与贾樟柯的青春文化记忆

青春岁月投稿 | 青春岁月编辑部| 青春岁月版面费 | 青春岁月论文发表 | 青春岁月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青春岁月》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