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白云山高珠江水长记中山大学校歌校徽的修改和(3)

来源:青春岁月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1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那天的会议,当议论到校歌的修改时,就麻烦大了。在座的老教授和锦全兄,全都唱过民国时代的中山大学校歌,而我则是1952年才考进中山大学的,虽然

那天的会议,当议论到校歌的修改时,就麻烦大了。在座的老教授和锦全兄,全都唱过民国时代的中山大学校歌,而我则是1952年才考进中山大学的,虽然看过一些资料,也约略知道歌词的内容,却未认真唱过。记得当黄淑伟主任提出校歌应该怎样修改时,贵宾室一下子静了下来,老师们显然都在思考,或者低声地交头接耳。

过了一会儿,大家都觉得,原校歌的曲谱应该保留,但歌词非改不可。至于怎样改,虽然你一言,我一语,但觉得这也不是,那也不是,不知以什么作为新校歌词的主题为宜。我也左思右想,无计可施。

就在议论纷纷、莫衷一是的时候,夏书章老师忽然提出:“就把校训放进去如何?”大家一听,豁然开朗,都认为这最合适不过。于是,刘嵘老师便说:“主题确定了,至于怎样修改,由天骥执笔。”我没有思想准备,一时作声不得。何肇发老师觉得我有些犹豫,就来凑热闹地说:“你会指挥唱歌,会写诗词,就你最合适。”我还未回应,夏书章老师站起来说:“校训放进校歌,由天骥负责执笔,就这样定了!”刘嵘、夏书章两位老师,都是前任副校长,他们一锤定音,我只能遵命。刘嵘老师叫我写好后就直接交给黄淑伟,由他报送曾汉民校长定夺就行。

这议题确定了,会议便宣布结束。

过了两天,我在心境稍为平静的时候,便遵照大家议定修改校歌的方案,一个人躲在书房里开始思考,并把民国时代的原校歌找来,仔细阅读。它原来的歌词是:

白云山高,珠江水长,吾校矗立,蔚为国光。

国父手创,遗泽余芳,三民主义,义行四方。

民国基础,大同梯航。莘莘学子,济济一堂。

学以致用,不息自强,发扬光大,贯彻主张。

懿欤勉旃,勿堕勿忘。

我知道,作曲家一般是按词作曲的。如果要揣摩一首歌曲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时,反过来首先研究乐曲的旋律和节奏是很有帮助的。因此,我先把原校歌的曲哼唱了几次,注意到它的主旋律多是在一个小节中,以一拍和一个音符谱唱一个字,而且主旋律出现的乐句音高没有超过八度,这说明作曲者了解到作词者希望校歌要表现出庄重而明朗的情调。我又想到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初期,团体性的歌曲多有类似的写法,它是那一个时代精神的体现;直到抗日战争时期,歌曲才出现激烈变化的旋律和快促的节奏。

当对原校歌的风格有所了解后,我便进一步研究邹鲁校长作词的构思。很清楚,这是一首四言诗,诗中首先表达对孙中山先生创建中山大学的敬意;接着,歌词的主体则是歌颂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最后强调学生要学习、执行并把“三民主义”的精神发扬光大。这歌词,政治性很强,它是符合那一个时代政治需要的产物。

在社会主义时代,中山大学的校歌,自然需要符合新的时代需要。作为社会主义的大学,以孙中山题写的校训作为校歌的主体,既呼应孙中山的思想,也更符合作为高等院校需要肩负教书育人、注重德才兼备的任务,因此,以孙中山先生题写的校训作为我校校歌的主体思想,这非常合适。至于歌词结构,可以参考邹鲁校长的安排,进一步提高。

首先,原校歌的前四句,即第一乐句完全不用改动,这很好办。但是,在第五句“国父手创”如何修改,我有些踌躇了。当然,把孙中山先生称为“国父”,是国民政府时代的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把歌词中“国父”一词改为“中山”,是合适的。但是,原词作“手创”,却不如改为“首创”为好,因为这既更符合历史事实,也已包含了中山先生亲手建立的意味,加上“手”与“首”同音,因此,我决定把“国父手创”改为“中山首创”。

记得当时在哼唱这句时,忽然又有些疑虑了。按照作曲的原则,这一小节的旋律是|511.2|,而在普通话,“国”是阳平声,“父”是去声,这词组的声调是从上往下降,但当唱这句时,“国父”一词,乐音反而是由下往上升。我想,陈洪先生总不会不考虑曲与词声调匹配的问题吧。如果我们改为“中山”,按普通话来读,“中山”两字都是响亮的阴平声,和曲谱更不配合。当时,我曾想过是否陈先生有所疏忽了?后来再细看伴奏谱,才恍然大悟,原来陈先生使用了3和高音1的和声,这就把“国父”两字语音和乐首的不匹配中和了,那么,我把这词改为“中山”,在语音设置上,唱起来也不成问题。

文章来源:《青春岁月》 网址: http://www.qcsyzzs.cn/qikandaodu/2021/0613/1116.html



上一篇:春秋献高速青春耀红城
下一篇:克制的回眸站台与贾樟柯的青春文化记忆

青春岁月投稿 | 青春岁月编辑部| 青春岁月版面费 | 青春岁月论文发表 | 青春岁月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青春岁月》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